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,解析人的三

最近读了罗伯特.戴博德的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》,起初了解这本书是去年有段时间是“独居”的状态长达三个月,因为缺少与外界的沟通并且身体遭遇了一些变故,整个人的状态都不好,类似于蛤蟆先生当时郁郁寡欢、不喜社交的状态,一位心理学主播建议我去读这本书,跟着蛤蟆先生十次的咨询进行自我发现,自我疗愈。

我是一名心理学的爱好者,读这本书从两个角度帮助到了我,第一个角度是从咨询师的角度,这是一门心理学入门必读书籍,可以堪称教科书式典范。苍鹭是一位有着良好职业操守的心理咨询师,从建立咨询关系到设置咨询方案,再到之后每一次的心理咨询都展现了专业的素养,循序渐进地从客观的角度引导蛤蟆先生去洞察自己,感知自己,利用自己的努力从抑郁中走出来。从第二个角度看,这本书是一本很好的工具类书,每次咨询都是来访者在咨询师的帮助下探索自己,最大限度的进行学习和觉察。它可以引导抑郁症患者或者情绪低落的人跟着苍鹭的思路,不断地觉察自己,挖掘潜意识背后引发问题的症结所在,找寻自我的状态,自我发掘,自我学习提升,到最后突破自我,找回自我。

在看这本书之前,对于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人的行为是无法理解的,可能活半辈子了也没听过什么“三我”状态,看完之后就会对这些行为有所理解,有的时候也可以达到“共情”,今天的这篇文章我会整理一些干货,然后对应的举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解释。心理学家伯恩将人格中的自我分成了三种状态,也就是前面所说的“三我”,包含了儿童自我状态,父母自我状态和成人自我状态,接下来我们看一下每种状态具体的解析。

儿童自我状态

“儿童自我状态”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,包含我们小时候基本体验过的所有情感。比如蛤蟆先生在苍鹭的引导下说出的幼年时期所包含的最基本情感:快乐和深情、愤怒、悲伤、恐惧,贪玩儿、冲动不计后果、活泼、天真、依赖感、……这些没有掺入任何外界因素影响,是与生俱来的,在一定条件发生时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的反应,这时的情绪状态是“自然型儿童”也叫“自由型儿童”。比如我们给孩子买礼物,即便是一个小小的棒棒糖,孩子都能高兴的手舞足蹈。你大声喊一嗓子,孩子会突然大哭,因为她感受到了恐惧。

其实“自然型儿童”这个状态并非存在于幼时,最近身边朋友婚姻亮灯,夫妻两人经常吵架,但是每每事后丈夫跟别人聊的时候都说不为什么大事儿,但是当吵架的时候就不会想这事儿到底至不至于大吵一架。而妻子也是说根本控制不住,当丈夫话出来的时候,自然而然地就爆发了没有任何思考,跟炮竹似的一点就着。这里双方的情绪就是“自然型儿童”状态,某种特定情形和场景会激发我们自动做出“愤怒”这个反应。

想想,是不是有时候我们跟其他人产生冲突的时候有时候会用“幼稚”来形容对方的行为。

但是伴随着儿童的成长以及生活环境,父母情绪的影响,儿童的情绪发展越来越个性化,举例来说,妈妈不让孩子吃零食,孩子就不吃,这不吃的孩子里不排除有真的听妈妈话不能吃所以不吃。但是也有一部分例外情况,比如我女儿,我不让她吃膨化食品,但是她特别喜欢吃,又怕我生气,所以她从来不当着我的面吃,不惹我生气。但是她会在我上班的时候磨着爷爷买着吃。她的这种行为其实就是在无形中适应我的情绪,这时的儿童情绪就脱离了“自然型儿童”进入了“适应型儿童”状态:听话、服从、讨好、自责、焦虑、没有安全感……

再举个例子,父母夫妻关系问题或者工作问题导致的情绪不好,孩子的撒娇或者求陪伴时,会换来父母的大吼大叫,长期这样下去,孩子就会“看脸色”行事,或者就不敢跟父母去主动说话,形成了讨好型或者胆小型的性格,严重的会导致孩子自闭。书中蛤蟆先生幼时为了“适应”父母的愤怒,父亲不断的批评和责备慢慢的让他认为父亲永远是对的,蛤蟆先生永远是错的。当他生气时,他总是觉得如果别人知道他生气了他就会受到惩罚,所以就吞下了怒火化成了内疚。这种内疚的情绪让他在现在跟朋友沟通时产生了影响,以至于长久以来抑郁。

父母自我状态

“父母自我状态”包含了自出生起,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,还包含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,让我们接触判断是非对错。比如书中的獾,当蛤蟆在回忆往事时,提到獾永远成不了咨询师,和所有愤怒的人一样,獾从来不会倾听别人,只想摆出一副教导者的样子,批评人家的短处,而且还自作主张替蛤蟆辞去校董一职。让蛤蟆看到獾就看到了已逝父亲的影子,永远在否定他,指责他。像獾这类型的就属于“挑剔型父母自我状态”也可以称为“控制型”或者“批判型”父母自我状态。

处于这个状态时,自我状态受到要求父母的影响,有时候甚至是过分强求、指责他人、惩罚多于保护;有种高高在上的感觉,容易看不起别人等。他们的口头禅是:“你应该”、“你怎么回事”、“你不知道吗”。其实在生活中,我老公是比较严厉的那种类型的,当孩子出现问题时,通常就是挑剔型父母的形象“你怎么回事……”,“你桌子怎么这么乱……”,然后当我们家猫咪闯了什么祸时,我女儿就是她爸爸的复制版,那神情,那语气丝毫不差声音立马提高三个度“崽崽,你看你,怎么挠沙发,撕我卷子,你看看你,你看看你……”

而其实蛤蟆也是有“挑剔型父母自我状态”的存在,但是他的这种挑剔批判不是针对别人的,而是针对他自己的,比如父亲发脾气时,他会认为是他自己的问题,由生气变为内疚。

除了书中提到的挑剔型父母自我状态外,还有另外一种父母自我状态“支持型父母自我状态”,也可以称为“营养型”或“养育型”父母自我状态,处于这个状态时,受到的影响来源于父母温暖、关怀、安慰、鼓励、充满爱,把对方当成需要照顾的孩子,有时候甚至觉得别人的需要比自己的需要更重要。

比如在恋爱关系中,热恋的时候男朋友把女孩宠上了天,家里水电燃气柴米油盐,家务活做饭通通“我来”、“我来”,过马路牵着,遇水坑背着,磕了碰了立马跑过去“宝贝儿没事儿吧”,这种状态就是“营养型父母自我状态”,父母以这种方式对他好,当他遇到自己心爱的人的时候就会用这种方式去疼爱女孩儿,这是积极的一面。但是,从育儿角度来看,如果父母以这种方式去养育孩子,当所有的事情都大包大揽,给予孩子所有的关爱,而不让他经历挫折的时候,等孩子长大后独立性差,缺乏心理承受能力。如果在职场上,也会导致看不到他人的潜力,对他人过分保护。

成人自我状态

“成人自我状态”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,能理性的思考那些让人情绪翻腾或者是感到害怕的想法,可以客观的检视自己,更好的理解自己。处于成人自我状态时,其思想、行为和情感都指向于此时此地,具体表现为理性、尊重事实和非感性的行为。比如蛤蟆先生在第六次和苍鹭的会谈中提到“有时那种情绪还藏在我心里的某个角落,可再也不会占据整个心房,我似乎能把它赶到角落里,不再被它牵着鼻子走。”

这种状态我见得比较多的就是在职场上,尽管刚被领导骂完,尽管对同事偷奸耍滑的作风不满,但还是要理性地看待问题,将这些情绪与工作状态分开,尽职尽责的处理好工作上的事情。举个例子,某互联网公司,客户总监A被大家称为“扑克脸”,虽然冷面,但是部门绩效,为人处世圆滑,而且也能理性应对各种客户问题,化险为夷。

如果一个人成人状态过低,他可能很难解决眼前的问题,比如蛤蟆在他目前去世前问他母亲,什么时候才可以把他当成一个成人,母亲回答说等你真正长大的时候。其次,他也会没有现实感,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常是成人状态受到了极大的损伤,甚至有的时候是零成人状态,完全没有理智了。身边一个熟悉的人,因为工作跟爱人两地分居,有时候会通过电话沟通,但是如果他爱人没接电话,他就会一直不间断地打,简直堪称夺命连环call,比要债公司还厉害。

他不会考虑说妻子是不是在开车,是不是在开会,是不是去洗手间没拿手机,也不会考虑说喜欢唱歌跳舞的爱人是不是在忘我的K歌和舞蹈中。停半个小时再打,或者给其他人打电话问一下什么情况不也是可行的吗。

总结

孩子是成年人的父亲,一个人成年后的所思所想,所作所为,都能在童年时代找到可以临摹的蓝本。所以,在儿童幼年时期,儿童性格的养成对父母正确的教育起到非常大的作用。这又让我想到了人们常说的“穷养儿儿富养女”,有的人把这句话理解在了物质层面的“富养”,所以家里有个女孩儿就捧在手里怕摔了,含在口里怕化了,什么东西有名买什么,什么东西贵吃什么,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经不起社会的“洗礼”,而且娇惯养尊处优,唯我独尊的性格也不会招人喜欢。举个例子,我女儿的同学爸爸对于他女儿的娇惯也是可以了,孩子可以骑在他头上玩,可以随意打他,说什么就得做什么。有次我们出去玩儿,我们搭乘他们车,半路两个孩子拌嘴,那孩子生气了,路上就让停车,不停车就直接开门要跳下去,这行为是很危险的,还好拦的及时,不然后果不堪设想。

但其实富养正确的教育理念是精神上的富足,教育要做有知识、有内涵、有修养的人,知识多了,眼界开了,不会为小利所诱惑,能幸福地主宰自己的人生。穷养男孩是说男孩子不要太娇气,要能吃苦、拼搏、坚强、勇敢,有担当,具备男性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形象,这样的男人就算条件再差,也不会被打倒,只要努力肯定会出人头地,是一种品质的锤炼。

虽然父母对我们的影响极大,但每个人自身的独特性确保了我们不是父亲或者母亲的复制品,而是独立的个体。从人际沟通分析学角度来看,“成人自我状态”可以用来鞭策自己,“儿童自我状态”可以释放自己,放松自己,“父母型自我状态”可以用来关心爱护他人,维护社会关系。就一个健康、平衡的人格来说,每个自我状态都是必须的。了解这些自我状态可以让我们在互动中觉察自己,并及时平衡和调整自我状态资源的能量水平,更好地与外界进行互动。
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nuolanjianfei.com/jbhy/jbhy/43737.html
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
  • 公司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